西藏自治区 拉萨 昌都 山南 日喀则 那曲 阿里 林芝 政府网站
首页>>西藏首页>>西藏概况>>昌都>>历史概况
昌都建置沿革
作者:综合    来源:《昌都地区志》    时间:2014-07-31

您没有安装FlashPlayer或版本太低, 请点击获得最新版本FlashPlayer

 
 
音频新闻
 
 
00:00

  宋景定元年(1260年),忽必烈即大汗位。至元八年(1271年),朝廷设置总制院(后改为宣政院)统一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。宣政院下设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,其中“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”简称“朵甘思宣慰司”,具体负责现今昌都市、四川省甘孜州等藏区的军政事务。当时,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所辖的地方机构有14个,其中在今昌都芒康等地设置亦思马儿甘万户,达鲁花赤1员,万户2员,管辖今昌都市的芒康、贡觉、类乌齐、丁青等县。

  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建立明朝。明朝建立之时,重视对全藏的治理,并采取“多封众建,尚用僧徒,分而治之”的统治政策,加强对全藏区的控制。为了管理全藏区,明朝在河州设西安行都指挥使司,下辖河州卫、朵甘卫、乌思藏卫。洪武七年(1374年)朵甘卫升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,下设2个宣慰司、1个元帅府、4个招讨司、13个万户府、4个千户所。其辖境包括今昌都市。永乐五年(1407年),朵甘行都指挥使司下辖6个招讨司,其中的“磨儿勘招讨司”治所在今昌都市芒康县一带;所设万户府中的“乃竹”万户府治所在今昌都市贡觉县境内;所设千户府中的“纳竹”千户治所在今卡若区拉多乡一带。明朝为了保证康藏驿站的畅通,于永乐十三年(1415年)又增设“上邛部卫”,命头目掌巴伯为指挥使,其治所在今昌都丁青县。

  清康熙五十八年(1719年),康熙皇帝派兵进藏。不久“乍丫”、“叉木多”、“擦哇”等三处呼图克图将“所属喇嘛、民人等户口,会造总册投递”,向清军表示“归顺”。清朝通过分封僧俗领主,加强对康区的统治。从康熙年间起,陆续分封昌都的帕巴拉、察雅的罗登西饶、类乌齐的帕曲、八宿的达察济隆等僧俗首领,协助朝廷统治地方。雍正九年(1731年),藏北及昌都一带三十九族归驻藏大臣管理,设章京一员,约束地方。

  清末,赵尔丰在昌都地区的一些地方实行“改土归流”,并根据“地足以养其民,民足以养其官”的原则奏请建置府、州、县治。宣统二年(1910年)改置察木多理事官,由川滇边务大臣管理。同年,将察木多改为昌都府,乍丫改为察雅县,恩达、八宿合并设为恩达县,类乌齐在西藏未定界前,暂归该县管辖,将桑昂曲改为科麦县,杂瑜改为察隅县,贡觉改为贡县,江卡改为宁静县,均隶属于昌都府。

  宣统三年(1911年)辛亥革命爆发,昌都地区的清军闻讯响应,改组边军,推举顾占文为临时督军,下分三标,任命彭日升、刘赞廷、牛运隆为标统,分别驻扎在昌都、江卡(宁静)及德格。同年,彭日升率军3000人驻守昌都。

  民国元年(1912年),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,宣布“合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诸族为一家,是曰民族之统一”。随后袁世凯上台,设立了蒙藏事务处,加强对西藏的管理。民国2年(1913年),设川边特别行政区,昌都地区属其管辖。同年,西藏地方政府在昌都置朵麦基巧府,设总管1名总揽昌都地区的军政事务。总管多由噶伦一级官员担任,故昌都总管府也称之为“昌都噶厦”。总管任期一般为4年。其下设有四品僧官“堪穷”1名,四品俗官“仁西”1名,他们分别管理朵麦基巧内部日常事务。下辖“噶仲”秘书长1名,掌理机要文书。“噶雪卓尼”1名,执掌接待贵宾与对外事宜。侍卫官1名,负责总管的安全保卫工作。除此之外,还设有若干名僧俗办事人员。在朵麦基巧之下还有1个叫“颇康”的粮台机构,专司征收全地区粮赋及军官薪饷发放事宜,设四品僧俗粮员各1名负责,任期一般为3年。

责任编辑:史选洋
  • 相关内容:
    ·昌都建置沿革2014-07-31 21:04:19

    相关词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