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自治区 拉萨 昌都 山南 日喀则 那曲 阿里 林芝 政府网站
首页>>西藏首页>>西藏概况>>昌都>>行政区划
卡若区
作者:综合    来源:昌都政府网    时间:2014-07-31

您没有安装FlashPlayer或版本太低, 请点击获得最新版本FlashPlayer

 
 
音频新闻
 
 
00:00

  卡若区,是西藏自治区昌都下辖的市辖区,位于西藏东部,地理位置位于东经96°07′-97°09′,北纬30°06′-32°30′,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(金沙江、澜沧江、怒江)流域,昌都藏语意为“水汇合口处”。东与四川省相望,东南面与缅甸及云南接壤,西南面与林芝市毗邻,西北与西藏那曲地区相连,北面与青海省交界,西望自治区首府拉萨。

  自清末改土归流置昌都府以来,卡若区便一直是昌都市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交通中心,被称作“藏东门户”。2012年,卡若区总面积10800平方千米,总人口为12.44万人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.9亿元,同比2011年增长12.6%。

  2014年11月,国务院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撤销昌都地区设立地级昌都市的批复,撤销昌都地区和昌都县,设立地级昌都市。昌都市设立卡若区,以原昌都县的行政区域为昌都卡若区的行政区域。

  行政区划

  截至2014年,卡若区行政区划为3镇(昌都镇、卡若镇、俄洛镇)12乡(沙贡乡、芒达乡、如意乡、日通乡、柴维乡、约巴乡、嘎玛乡、若巴乡、埃西乡、妥坝乡、拉多乡、面达乡),9个社区及158个行政村。

  历史沿革

  昌都,藏语意为“水汇合口处”、“两江口”。汉、魏时期称“康”。松赞干布统一藏区后,昌都归附吐蕃,12世纪初,为嘎玛噶举支系统辖。13世纪50年代,昌都地区的上层代表人物与元朝中央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,为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辖区。

  明朝帕木竹巴地方政权时期为乌斯藏所辖。清朝时期称为“察木多”,清末改土归流时置昌都府,设昌都县。

  1951年成立昌都宗,1959年改昌都县。

  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。在昌都镇建立了西藏地区最早的人民政权组织——昌都县人民解放委员会,隶属国务院领导。

  1959年4月20日,昌都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,下辖3个行政区。

  1959年增至7个行政区。

  1962年7月,重新划分为10区1镇,共52个乡。

  1987年实施撤区并乡,行政区划分为1区、1镇(城关镇)、15乡(日通乡、加卡乡、约巴乡、芒达乡、如意乡、嘎玛乡、沙贡乡、妥坝乡、拉多乡、若巴乡、面达乡、俄洛乡、格龙乡、柴维乡、埃西乡),共有259个村委会、10个居委会,920个自然村。

  1999年,行政区划调整为3镇、12乡,9个居委会、208个行政村。

 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,全县总人口94419人,其中:城关镇31081人,卡若镇4137人,俄洛镇5621人,芒达乡5898人,沙贡乡4684人,若巴乡3126人,埃西乡4295人,如意乡2600人,日通乡4143人,柴维乡6093人,约巴乡3155人,嘎玛乡3507人,面达乡4947人,拉多乡5421人,妥坝乡5711人。

  2014年10月,国务院批复西藏自治区撤销昌都地区,设立地级昌都市。昌都县改为卡若区。

责任编辑:史选洋
  • 相关内容:

    相关词条